梅江區城北鎮中村 四位大廚合作重現客家傳統宴席
饒鵬芳正在制作客家懷舊宴席菜
中村村民圍聚在八仙桌前品嘗客家懷舊宴席菜
年僅19歲卻有5年“廚齡”的李思璇和父親共同制作客家宴席菜
傳統的客家宴席菜看似質樸,卻驚艷了村民的味蕾
近日,梅江區城北鎮中村的一家私房菜館熱鬧非凡,來自中國客家廚師協會的四位大廚饒鵬芳、張建祥、李聯泰、張明梁同臺操作,施展廚藝,一場客家懷舊宴席在此重現——
●見習記者 江 嬋 圖/文
廚房外的禾坪上早已擺好6張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懷舊的雞公碗,以及點綴著藍花的陶瓷酒杯等客家傳統物件,受邀前來的中村村民圍聚在一起,齊齊品味舊時的村宴味道。
經過大廚們的忙前忙后,6張八仙桌上一一擺滿12碗客家懷舊宴席菜:客家醋溜魚、米粉肉、酥燒、蝦米扣肉、釀香菇、豆仁肉丁、手工鯇丸、炒雞球、炒干魷魚筒、木耳炒豬肝豬肉、豬肺豬肚咸菜湯、炒青菜。菜品看似質樸,卻都驚艷了村民們的味蕾。“米粉肉、酥燒等菜式已漸漸退出現在的宴席菜單,如今重新品嘗,喚醒了舊時的記憶,希望客家傳統宴席菜能繼續傳承下去。”中村村民品味宴席菜后說道。
在當天的村宴制作過程中,除了有四位著名的廚師,還有兩位格外引人注目的“身影”。這兩位年輕人是大廚的后代,他們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掌勺”接班。“當烹飪的菜得到客人的稱贊,自己也會感到很開心。”今年僅19歲的李思璇已有5年的“廚齡”,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而愛上廚藝,她認為,繼承和發揚客家飲食文化應將傳統和創新結合起來,才能讓不同年齡層次的食客接受客家菜。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梅州客家宴席的菜式多以豬、魚、雞的“三牲”為主,調味料也只有胡椒粉、味精、鹽,干魷魚、海參等海味食材則更為罕見了。然而,正是因為物質匱乏時食材、調味料的單一,以及廚師的認真對待,才練就了廚師用簡單配料駕馭簡單食材,烹飪出美味的宴客佳肴的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宴席還有一大特點是注重寓意。廣東客聯會客廚專業委員會主任饒鵬芳說,客家人在宴席中注重“意頭菜”,比如婚宴的百合蓮子寓意“早生貴子”、壽宴的炒面寓意“長命百歲”,喬遷宴的豬紅豆腐加以發菜點綴,則寓意“富貴發財”。據梅州客家美食文化學者廖君介紹,客家傳統宴席未曾出現過鴨子,因為在客家人看來,嘴巴呈扁狀的鴨子“嘴扁扁”,“表情”顯露出不高興之意。此外,“角(各)打角(各)”的釀豆腐也是舊時婚宴中忌諱的菜式。
目前,梅州還面臨著對客家菜的挖掘力度不足、客家菜系的“聲音”不響亮的困境。廖君表示,舉辦村宴主要是給廚師提供一個展示客家傳統廚藝的平臺,通過深刻研究客家傳統宴席文化,挖掘除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以外的傳統菜式,形成梅州客家菜系并進行推介,以提升梅州客家菜系的影響力與知名度,讓“梅州客家宴席”成為展現客家文化自信的標志產品和品牌。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站活動

梅州樓市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