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干部本地郎 扶貧路上有擔當
●楊麗君
深入走訪,精準確定扶貧策略
曾淑方是五華縣周江人,現為廣東省第二強制隔離戒毒所黨委委員、副所長(以下簡稱省二戒所)。2019年5月,得知省司法廳選派干部到豐順縣潭江鎮大勝村駐村扶貧的消息,曾淑方毫不猶豫報了名。談起當初的決定,他說:“我是梅州本地人,出生和成長在農村,從小我就立志想幫助鄉親們擺脫貧困。”
盡管曾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但大勝村的偏遠和貧窮落后還是超乎曾淑方的想象。從佛山三水工作所在地到大勝村要十多個小時,先坐長途客車在附近的鄉鎮下車后,還要乘摩托車約一個多小時才能到村。大勝村人多地少,山高路彎又窄,快遞進不來,貨運出不去,村集體經濟薄弱,幾乎沒有產業。
由于曾淑方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戒毒工作,現在駐村做扶貧工作,擔子重壓力大。面對困難,曾淑方表現出了五華阿哥硬打硬的倔強不服輸的精神,咬牙頂住工作和身體上的雙重壓力。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支部一班人走遍了大勝村周邊數十公里的山路,深入開展摸底謀劃工作。經過多次實地調研,他把錯綜復雜的土地面積、片區、人戶、產業分類、貧困人口等大勝村整體情況制作成思維導圖,逐一詳細梳理分類,標明重點難點突破點,最終明確“產業扶貧”“法治扶貧”和“對接扶貧”三大策略。
排憂解難,找準特色產業助農
通過現場考察和請技術人員論證,大勝村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葛根和紅薯。于是,曾淑方帶領工作隊隊員挨家化解產權糾紛進行土地集約,并在駐村法律顧問的幫助下,設計出“省司法廳自籌幫扶資金+合作社運營收入反哺建設發展”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自主經營”思路。他們跑遍了當地的相關部門,在2020年3月終于讓果品種植基地項目在村里落了地。
種出來的東西要有銷路,才能產生經濟效益。為此,駐村工作隊又積極為種植基地尋找“買家”,在走訪多家企業后,平遠威大地有限公司被工作隊的真情打動,與大勝村簽訂了無渣粉葛種植與收購協議書。如今,葛根和紅薯的種植已達100多畝,郁郁蔥蔥的藤葉讓村民們憧憬著將要收獲的景象。
大勝村紅陶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多年來,僅限于幾家小作坊“小打小鬧”。曾淑方看準了這個傳統工藝大有作為,他決定幫村里建成紅陶扶貧工廠。當時,一些村民不理解,阻撓廠房建設,曾淑方帶領工作隊不厭其煩地做好村民的工作,讓他們認識到村集體要發展,一定要有產業支撐。同時還做通幾個紅陶家庭作坊的思想,讓他們明白,要做強做大企業,一定要抱團求發展。最終,曾淑方誠心實意的話語打動了村民們,幾個月內,規劃合理配套設施齊全的現代化紅陶廠房建起來了,生產設備也比原來增加了好幾倍。
煥然一新的紅陶廠和其產能的提升吸引了大批客戶紛紛下訂單,產值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由十幾萬躍升到七十多萬。不僅如此,大勝紅陶生產基地為村集體帶來了每年12萬元的租金收入,還解決211位村民的就業。
春風化雨,創新法治幫扶特色
大勝村是潭江鎮“人口最多、姓氏最多、交匯最密”的村,鄉村治理紛繁復雜,多年來問題不少。曾淑方發揮自己深耕政法工作20年的優勢,帶來了春風化雨式的司法行政行業幫扶特色。他發現村民總喜歡在鄰里之間、院子內外私下議論村中事務的現象后,順水推舟提議把村民代表會議輪流開到村民院子里,推行“院子會議”。如此一來,讓村民把私下想說的話公開說出來,打開天窗說亮話,既有利于黨群關系和鄰里關系和諧,又促進村務工作更加及時公開、更加透明陽光化。
與此同時,他積極運用新修訂的《民法典》,邀請駐村顧問參與到修訂村規民約、法治宣傳、人民調解等工作,將法治理念直接送到村民家里頭。“以前村里發生爭執,誰拳頭大,誰家男丁多,誰就是真理,如今村民都養成有事好商量,辦事按政策、依法規的良好習慣,曾書記真是給大勝村帶來一股清風。”村民羅伯每次談起曾淑方,都豎起了大拇指。2019年12月,大勝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積極對接,搭建扶弱濟困橋梁
曾淑方帶領駐村工作隊大力協助省司法廳實施了貧困學生“一對一”結對助學計劃,對接相關機構為貧困學生畢業就業提供實習機會,確保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失學或失業。看到村民閑暇時候生活單調,缺乏活動場所,他們積極向省廳申請專項資金50萬元,建成老人活動中心和文化室,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在今年疫情嚴峻考驗下,他們又積極向上申請資金為貧困戶發放疫情補貼8萬元,給83戶貧困戶282人購買扶貧返貧救助責任保險。
今年,71歲村民羅傳家被確診食道癌,一生貧困的他望著醫療費用單一籌莫展。曾淑方得知后,迅速向省二戒所匯報羅傳家的病情和困境。省二戒所迅速發動全所民警職工進行捐款,共計籌集26000多元。“真是太感謝了,我代表羅傳家感謝你們的幫助。”羅傳家弟弟接過愛心捐款時,泣不成聲地說。
曾淑方的駐村工作任務預計要到明年六月份完成。問及一年多的扶貧工作感受和未來規劃,這個樸實的駐村干部思索后說:“扶貧工作難,只要不怕難,就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但只要心里有群眾,群眾就會跟你一起干。我們希望扶貧工作多年來的努力,能夠真正為農村留下一批優秀的人才,留下一批優質的產業,留下可以讓群眾共享的公共設施,留下良好的精神風貌,從而鞏固脫貧致富的長效成果。”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