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調越千年 “箏”心流客韻—記梅州非遺項目客家箏及其代表性傳承人范永奮
日前,在第十五屆梅州城區群文匯演決賽上,梅州客家箏藝術團的廣東漢樂合奏《寒鴉戲水》獲器樂類第一名,這是被譽為“中州古韻活化石”的客家箏成功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后,首次出現在梅州城區群眾文藝匯演中,其古樸典雅的演奏風格,受到了現場觀眾好評。
什么是客家箏?客家箏跟廣東漢樂是什么關系?客家箏為何能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客家箏市級非遺傳承人、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團長、原廣東漢劇院客家箏演奏員范永奮。
文 本報記者林德培
箏曲古樸
與廣東漢樂共生
“客家箏又稱廣東漢樂箏,是廣東漢樂清樂中的主要樂器。”范永奮告訴記者,客家箏演奏的曲目來自廣東漢樂,是廣東漢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箏與廣東漢樂是共生、共存、共進的關系,兩者不能分開。據了解,宋室南渡時,箏也隨衣冠貴胄傳入閩粵地區,后與嶺南文化融合,衍生出客家箏派和潮州箏派。其中,客家箏在“廣東漢樂之鄉”大埔落地生根。千年以降,客家箏樂保留了中原古樂遺風,又不乏客家風韻,逐漸形成了古樸典雅、柔美含蓄的藝術風格而流傳至今。
歷史上客家箏演奏名家輩出,他們畢生致力于客家箏曲的收集整理和箏藝的傳授推廣,以及演奏技藝的探研提高。其中,客家箏派奠基人何育齋晚年編定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兩部書稿,成為近代客家箏曲的本源。何育齋的門生羅九香1961年參加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并將客家箏的技藝寫入了全國教材,從此客家箏被更多人熟知。
匠心可嘉
矢志申遺終成功
《出水蓮》是一首著名的客家箏曲,可謂箏家必彈。它的音調古樸,風格淡雅,表現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在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客家箏藝術團音樂廳,范永奮為記者演奏了《出水蓮》,他右手戴義甲,低頭撥弦,勾、托、抹、撮等動作如行云流水,滑音細膩,意境深遠,啟人幽思。
范永奮1972年出生于大埔茶陽,1996年開始學習客家箏演奏,曾受到黃桂興、張高徊、饒寧新、張耿基、張優淺等名家的指導。習箏24年,范永奮已經熟練掌握客家箏的演奏技巧,在廣東漢劇院工作時,經常為廣東漢劇劇目伴奏,1998年和2000年在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楊秀微、李仙花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演出中,范永奮擔任客家箏伴奏。他還曾赴新加坡演出及晉京上央視合奏廣東漢樂,多次參加中國戲劇節、廣東省藝術節,并在廣東國際藝術節上獲過音樂伴奏一等獎。
記者注意到,客家箏比現代箏短小,其弦線在低音部是合金銅弦,高音部、中音部是鋼弦。據范永奮介紹,客家箏一般長1.2米至1.5米。為了使客家箏獨奏時呈現完美效果,何育齋前輩曾把兩尺八寸長、可放膝上彈奏的小箏改為大箏,并對箏弦、箏柱和面板等都作了改進,大大提升了古箏的音質、音色和音量。“客家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演奏特點,特別講究‘左手為韻’的傳統技法,用現代箏的彈奏技法是彈不好客家箏的。”范永奮強調。
客家箏演奏是一項高雅藝術。雖然何育齋、羅九香、饒寧新等客家箏大師的演奏譜,經相關部門整理出版后廣為流傳,羅九香、饒寧新的個人演奏音頻資料也保存完好,客家箏愛好者在網上均能搜索聆聽。但懂客家箏、能奏好客家箏的人屈指可數,客家箏的活態傳承面臨嚴峻挑戰。
范永奮如今在梅州日報社擔任編輯工作,多年的習箏、彈箏經歷,使范永奮逐漸從純粹的演奏升華為傳承的自覺,并最終萌生了為客家箏申遺的想法。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在范永奮等人努力下,2019年1月客家箏終于成功入選梅州市級非遺項目。同年10月,范永奮被評定為客家箏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有力
培訓展演兩相成
早在成為客家箏代表性傳承人之前,范永奮已經開始了教學培訓工作。2001年以來,他曾在嘉應學院、梅城中小學校和10多家琴行教授客家箏,不少學生在器樂比賽和文藝匯演中獲獎。在教學中,他注重發現客家箏苗子,并收徒重點培養。其中,弟子楊佳秀已成為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客家箏演奏員;弟子張敏掌握了用客家箏自彈自唱的技藝,如今是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的演員。
為了更好地傳承客家箏,范永奮在網上開設“客家箏”微信公眾號,不斷挖掘客家箏的文化內涵,傳播客家箏知識,并在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支持下,于2020年4月牽頭組織成立了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并擔任團長,帶領48名團員積極開展傳承展演。同年7月,范永奮又牽頭組織開辦了非遺大學堂·首屆客家箏公益培訓班。他編著了《客家箏入門教材》并擔任授課老師,吸引眾多古箏愛好者參加。培訓班每周四節課,將持續至今年年底。
“客家箏是民族瑰寶,也是客家文化遺存,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客家箏的保護和傳承行列中來。”范永奮說。
鏈接
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段出自《史記·李斯列傳》的只言片語,就是最早關于“箏”的文字記載。由于最初流行于秦地(今陜西省),又稱秦箏。歷經兩千多年的漫長時光,秦箏逐漸分出南北派,更被細劃為客家、潮州、山東、河南、浙江、陜西、閩南、內蒙古、朝鮮等九個流派,可謂“茫茫九派流中國”。
>> 精彩圖文
梅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系mzrbw@meizhou.cn。
網友評論
用戶登錄
使用第三方賬號登錄